2025-02-15 智能 0
近日,复旦大学的一项突破性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该研究为锂电池的寿命延长带来了性的解决方案。据透露,通过一种创新的“注射治疗”方式,即便是经过上万次充放电的锂电池,也能恢复到接近出厂时的状态。
这项研究由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与纤维材料与器件研究院的彭慧胜、高悦团队携手完成。他们打破了传统电池设计的界限,为电池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精准治疗”,使其寿命远超现有极限,预示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自1990年锂离子电池问世以来,其寿命一直受限于活性锂离子的损失。当锂离子消耗到一定程度,电池便无法继续使用。复旦大学团队通过深入分析电池的基本原理,并进行了大量实验,发现电池性能的衰退类似于生物体的疾病,是某个核心组件出现问题,而其他部分仍然完好。
受此启发,团队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是否可以像治疗疾病一样,通过开发一种变革性的分子药物,对电池进行精准、原位无损的锂离子补充,从而大幅延长其寿命?在没有先例可循的情况下,他们决定打破电池设计原则中锂离子必须共生于正极材料的传统理论,设计了一种全新的锂载体分子。
这种锂载体分子如同一种“神奇药水”,可以通过注射的方式进入废旧电池中,精准地补充损失的锂离子,实现电池容量的恢复。这种“精准治疗”的方法为废旧电池的处理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使电池在经历数万次充放电后仍能保持接近出厂时的健康状态。循环寿命从目前的500至2000次提升至超过12000至60000次,这在国际上是前所未有的。
团队采用了人工智能辅助的全新能源分子设计方法,经过四年多的不懈努力,成功合成了从未被报道过的锂离子载体分子——三氟甲基亚磺酸锂。这种分子不仅符合锂离子载体的严苛性能要求,而且成本低廉、易于合成,与各类电池活性材料、电解液等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已在多种锂离子电池器件上实现应用。
为了确保研究的实用性和可靠性,所有验证实验均在真实电池器件上进行,以充分暴露并解决可能存在的问题,为后续的产业转化奠定基础。据团队透露,锂载体分子已通过初期实验验证,预计其在电池总成本中的占比不到10%,具备大规模商用的潜力,可广泛应用于补锂、储能、光储一体化等领域。
目前,团队正在积极推进锂载体分子的宏量制备,并与国际顶尖电池企业展开合作,致力于将这一创新技术转化为实际产品和商品,为国家在新能源领域的领先发展贡献力量。
上一篇:光影的谜题揭秘摄影中的测光艺术
下一篇:后期制作高质量视频后期制作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