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11 行业资讯 0
近日,社交媒体上广泛流传着一段韩束母公司上美股份创始人吕义雄在工作群中的聊天截图。在这段截图中,吕义雄提出了一个大胆的用人策略,计划利用AI技术替代公司大部分员工,仅保留少数能熟练使用AI的人员。
具体来看,吕义雄提出法务部门将裁员50%,仅保留20%能熟练使用AI的员工;客服部门更是计划裁员95%,仅保留5%的人员;新品创新中心也将有70%的员工面临淘汰。尽管吕义雄后续在朋友圈发文解释,称公司并非真正裁员,且今年总人数还将增加800人,但截图的真实性并未被否认。
实际上,关于AI可能引发的大规模裁员,早在2023年AI大模型初露锋芒时,就已在国内社交媒体上引起广泛讨论。当时,几乎所有创业者都被问过如何看待AI带来的人员替代问题,而他们的回答也几乎如出一辙:技术变革虽会导致部分岗位消失,但最终会创造更多新的就业机会。然而,随着AI技术更深入地融入工作和生活,人们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远比想象中复杂。
除了上美股份,多家企业也在积极引入AI技术,以提高生产效率。例如,一家上市公司的老板在看到内部接入deepseek的程序生成的测试结果后,当场表示将淘汰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程序员。而在欧美国家,因AI导致的裁员新闻更是屡见不鲜。
Salesforce的创始人兼CEO马克·贝尼奥夫在谈及公司2025年的规划时提到,由于AI显著提高生产力,Salesforce在2025年将不再招聘任何软件工程师。此前,Salesforce已推出名为Agentforce的AI平台,允许企业自主创建智能体,这些智能体可在多种场景中应用,24小时不间断工作。贝尼奥夫表示,2024年Salesforce通过Agentforce和其他AI技术将生产力提高了30%以上。
客服行业是AI替代的首当其冲者。全球最大的分期购物公司Klarna,早在2023年就开始与OpenAI合作,基于ChatGPT创建智能客服。截至2024年初,Klarna在全球23个市场的客户服务中,已有三分之二由机器人接管,相当于700名全职员工的工作量。机器人的效率极高,不仅降低了错误率,还使平均对话时间大幅缩短。
受AI影响,Klarna在2023年冻结了招聘,并在2024年表示希望未来几年将员工人数从最高峰的5000人缩减至2000人。同样,亚马逊、Charter等公司也在客服领域进行了大规模裁员。
尽管AI提高了生产效率,但带来的广泛人员替代和失业问题也不容忽视。Klarna的CEO塞巴斯蒂安·西米亚特科夫斯基表示,虽然AI取代了一些人的工作,但剩下的人可以获得更高的收入。然而,这一观点并不具备说服力,因为剩余员工薪酬的增长可能更多是由于被裁低收入员工的数量减少,而非AI的直接贡献。
不可否认的是,AI确实在创造新的工作岗位。例如,宁波市首个人工智能训练师培训项目近期启动,首批有40余名学员报名。世界经济论坛的数据也显示,人工智能和数据处理技术将创造1100万个新职位。然而,这并不意味着AI创造新岗位的速度能够超过取代旧岗位的速度,也不意味着被取代岗位的员工能够胜任新岗位的要求。
AI对传统岗位的冲击是大面积的、彻底的替代,尤其在第三世界国家和身处社会平均线以下的群体中更为显著。呼叫中心是劳动力密集型行业,欧美大型企业普遍选择在印度、东南亚等劳动力廉价地区建立呼叫中心。然而,这些岗位现在正面临被AI替代的风险。
牛津经济研究院和思科的研究估计,到2028年,数字自动化可能导致菲律宾110万个工作岗位消失。这引发了菲律宾参议员对技术取代工人可能性的调查呼吁。AI不仅冲击外包岗位,程序员、文案、设计、策划等广泛职位也同样面临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