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18 手机 0
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ChatGPT和生成式人工智能无疑是互联网上最受瞩目的焦点。然而,尽管它的名声响亮,但实际上真正使用过的人数远不如想象中的多。据知名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对全球2000名用户进行的调查显示,只有19%的人曾经使用过ChatGPT,而用过谷歌Bard的比例更低,只有9%。
大众对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态度并非仅限于摩根士丹利关心,每一家投资机构都表现出高度重视。不久前,德意志银行针对这一技术在大众群体中的接受程度进行了调查,在其对全球1万个家庭进行的独家数字基础设施组别(dbDIG)调查中,有52%的人表示他们听说过ChatGPT,这个比例在两个月前还只有38%。
这样的差异背后揭示了一个现实:虽然大家口中称赞AI改变生活,但面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的冲击,不少职业可能会被机器取代,却似乎没有引起海外用户主动拥抱变化的兴趣。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德意志银行的一项调查给出了部分答案:目前学生和高收入群体才是使用ChatGPT频率最高的人群。高收入群体对于潮流变化更为敏感,也拥有更多了解新技术的手段,因此他们频繁使用ChatGPT以避免落伍。而学生则是ChatGPT最忠诚的用户,他们利用该工具完成作业、撰写论文,并且这类任务执行能力并不逊色于人类。
毫无疑问,学生敢于在人工智能工具尚存在道德和法律风险时大规模使用,是因为他们属于教育产业消费者,也是一个可以得到宽容的一方。不过,在商业层面,一切就变得复杂起来。
从市场营销到数据分析师等不同角色工作日常,都涉及到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但伴随着这些应用产生的是法律风险问题。这包括学术不端风险,以及版权问题。在目前围绕生成式人工智能未决的问题以及其法律地位尚未普遍认可的情况下,一旦发生滥用,将需要承担真金白银赔偿责任。
因此,即便摩根士丹利强调这一领域仍处于早期阶段,对于那些决定尝试此类技术的人来说,其实是一次既具潜力又充满挑战性的决策。当下想要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帮助人类实现商业价值,还存在相当高门槛。一方面,我们可以轻松与之聊天讲笑话;另一方面,要让它完成主题明确的事务,如撰写论文或编码,则需要技巧和精细化操作——即所谓“提示工程”。
提示就是指令或问题,它决定了输出结果。而一个模糊或笼统的提示只会得到相应模糊回应,要获取精准内容则需迭代修改。如果能理解语义、情感,就像掌握法拉利车辆一样。但现状中,这种理解能力仍然有限,所以要最大化效率,就必须同时明白自己要什么以及产品运行逻辑。显而易见,这要求有一定的门槛。
总结来说,虽然ChatGPT代表未来、高性能但当前还不能轻易接触普通百姓,因为它犹如带刺玫瑰——外表光鲜却隐藏着难以触碰的地方。
上一篇:恋爱守则情感的指南
下一篇:水利工程师的职业生涯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