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没有照片,考官几乎不可能辨认出的,为此产生了“担保人认考生”制度。清代的考生会有一个担保人,叫做“识认官”,考试之前由识认官到场认人,如果该名考生后来被查出为,该识认官就会受罚。
(图片取自 维基百科)
科举取士制度在武则天当政时正式确立,从此慢慢终结魏晋南北朝以来世家大族垄断官场高层的现象,也成为现代公务员考试的前身。有考试就有人做弊,自古就是如此,那么,古代人是怎么做弊的呢?
走后门
唐代士人赴京考试前会为自己的才华进行宣传,到那些对科考有影响力的大官家门进行“行卷”。行卷是说把自己的诗文作品给们鉴赏,如果那些欣赏其才华,会吩咐负责科考的官员“多加留意”。
现代人很看不起上述这种“走后门”的行为,但在科举制度刚发轫的唐代,当时人并不会这么想。其实能上京考试的人都是各地州县荐举的,本来就有一定的底子,而且科举制度未确立之前,皇帝会以地方官员荐举、皇帝派人寻访、从子弟中拔擢等方式取才,所以行卷这种行为当时的人并不会特别反感。到了后代科举制度趋严之后,还有人认为行卷这种游走于灰色地带的举才方式可以裨补只以考试定生死的科举制度,可免于僵化。事实上,包括韩愈、柳宗元、白居易等大诗人都曾行卷过。
到了宋代,科举制度已与现今的高考、公务员考试十分相像。
小抄、袖珍书、衣服夹底一一出炉
现代人想得到的作弊方式,只要技术上可行,古代学子都能办到,小抄、袖珍书、抄字的衣服、袜子等作弊方式一一出笼,甚至还有人请。
为了防止考生挟带作弊工具入场,五代的后唐就有了搜检制度,即搜查考生衣服;到了金代还会检查,只是因为有伤斯文,有时并不会严格实施;到了清代,搜查又严格执行。
没有照片的时代如何防?
古代没有照片,考官几乎不可能辨认出的,为此产生了“担保人认考生”制度。清代的考生会有一个担保人,叫做“识认官”,考试之前由识认官到场认人,如果该名考生后来被查出为,该识认官就会受罚。
贿赂主考官最方便
有一种简单又高效的作弊方式,通常是有钱人用的,就是贿赂主考官。唐代武则天时代这种作弊方式就已猖獗。为了防弊,武则天下令在考卷送给考官批卷之前先糊贴考生名字。
到了宋代,防弊法再次升级,送给考官批卷之前所有考卷用红笔誊录一次,这样考官就无法透过辨认笔迹来达成受托的任务。不过这样还是有漏洞,考官可以事先给贿赂的考生一些关键字,只要考生将关键字词写入考卷中,考官就能认出。
为了防止这种作弊法,宋朝的第二任皇帝宋太宗进行“锁院”制度。所有考官都是临时委派,且考官分为正副多人,让他们互相监视。接到主考的任命后官员要尽快进入考场,且在考试结束前都不能离开考场,以此降低有心人士赂赂考官的机会。如果事后被发现贿赂情事,考官最严重可能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