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造车不在局限于汽车行业,更成为科技及互联网领域的新热点。
Google、苹果、Uber,以及国内的BAT、华为等都已经聚焦智联汽车领域,并积极拓展,以求获得在这一新兴市场抢占先机。其中,华为虽然“慢了一拍”,但其动作依旧引起了不小的关注。
在今年4月举办的2019上海车展上,华为“造车”终于姗姗来迟,而其参展的身份则是一家汽车解决方案供应商。
尽管华为一再澄清自己,不造车,而是聚焦ICT技术,帮助车企造好车,但有关华为“造车”的传言仍然不间断地从互联网上传出。
就在这两天,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华为正与欧洲、日本以及中国汽车企业合作,最早于2021年推出自动驾驶汽车。
而就在5月底,华为刚刚宣布成立智慧汽车解决方案BU,隶属于ICT管理委员会管理。华为对该BU部门的定位是,作为智慧汽车领域的端到端业务责任主体,提供智慧汽车的ICT部件和解决方案,帮助企业造好车。
所以,无论是自己“造车”,还是帮别人“造车”,华为向智慧汽车领域拓展的“野心”已昭然若揭。然而,更让人感兴趣的是,华为在该领域的优势在哪儿?相比BAT,华为的筹码更多吗?
ICT与汽车的融合
众所周知,华为不仅是一家生产销售通讯装置的民营通讯科技公司,也是一家全球领先的资讯与通讯技术(ICT)解决方案供应商。其中,ICT这个专用名词,似乎离我们已经很遥远,但其实它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互联网+”。
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即资讯和通讯技术,提供基于宽频、高速通讯网的多种业务和工具,以实现资讯的传递和共享。简单来说,ICT就是IT(资讯科技)与CT(通讯技术)的融合,与偏向于应用场景的“互联网+”不同,ICT更侧重于底层技术,尤其偏向通讯方面。
如今,随着云端计算、大资料、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兴起,也赋予ICT全新的创新力,推动其向智慧化发展。
事实上,从传统的通讯技术到现在的云端计算、大资料和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华为的业务也从底层技术向应用场景拓展,其中汽车自然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对于汽车来说,车联网、智慧汽车、智联汽车概念层出不穷,但归根到底,离不开互联和智慧两大核心。
互联,也就相当于通讯,主要是融合现代通讯技术与网络技术实现车与人、车、路、云端等智慧资讯交换及共享,使车辆具备复杂环境感知能力,成为安全、高效、舒适的新一代智慧汽车。
智慧,也就是为汽车配备更智慧、更聪明的“大脑”,让汽车理解驾驶者的想法和意图,并带来智慧化决策与控制功能,例如语音识别、手势识别、自动辅助驾驶等等,最终带来更好的体验和感受。
由此可见,ICT与汽车的融合,正代表了智联汽车的发展潮流和趋势。
即便现在各大厂商都在追捧的自动驾驶,也与ICT技术有着密切的关联。为了实现自动驾驶,汽车必须借助AI技术实现认知、感知和控制三大关键要素,正与上文提到的互联和智慧的内涵相契合。其实,自动驾驶就是智联汽车更高阶应用而已。
华为的“杀手鐗”
作为一家以ICT业务起家的科技巨头,华为经过多年自主研发和技术沉淀,早已在智联汽车领域手握 “杀手鐗”。
首先,在互联方面,华为优势明显。ICT业务的老本行就围绕通讯技术展开,从宽频、高速通讯网等基础设施到终端装置,再到包含各种软硬件的整合服务和解决方案,华为几乎可以一手包办。
众所周知,智联汽车是5G重要的应用场景,通过5G连线,可以汽车获得更顺畅、更高效、更快响应的连线服务,从而实现商业化落地。
值得一提的是,华为在5G上优势更为突出。无论是研发能力,还是专利数量,华为都已掌握行业话语权,将对手都甩在脑后。同时,华为还拥有5G芯片、终端、基站等完整产业链的研发和制造能力,可以说已经蓄势待发。
其次,在智慧方面,华为凭借华为云和华为海思的支撑,已经拥有云端和终端芯片研发能力,能够满足高强度的计算需求,打造汽车的智慧大脑,推动智联汽车,甚至自动驾驶的落地。
从目前华为所提出的一系列解决方案来看,也正是从自身优势出发,以解决互联和智慧两大问题。
智联:4G/5G车载行动通讯模组T-BOX,提供车载网络;
智慧驾驶:车载计算平台和智慧驾驶子系统解决方案MDC(移动资料中心);
智慧联:人-车-家全场景无缝互联解决方案HiCar;
云服务:基于华为云的自动驾驶云服务Octopus(包含训练、模拟和测试);
另一方面,BAT针对汽车领域的布局可谓由来已久。
2017年,百度就提出了“All in Al的战略,是国内最早深入汽车领域的互联网企业,尤其侧重于自动驾驶技术。目前,百度已推出了Apollo自动驾驶平台、DuerOS操作系统、百度CarLife车联网解决方案。此外,据悉百度L4级别的无人驾驶大巴最快将在2020年上路。
阿里在汽车领域也早已开始了生态化的布局,受到各大主机厂的青睐。其中自研的底层操作系统AliOS以及斑马智行APP,已经拥有一定的使用者基础,并结合阿里在电商、金融、云端计算方面的优势,形成了独有的生态系统。
早在2015年,腾讯就曾推出车联APP和车联ROM。如今,除了投资和“买买买”之外,腾讯也推出了AI in car生态系统,与百度DuerOS、阿里AliOS进行对抗。今年5月,腾讯推出“生态车联网”解决方案,其集成了车载微信服务,进一步加强其车载方面的实力。
从以上描述就能看出,BAT基本上都侧重于车载应用。例如,搭建操作系统、应用及生态,同时依托各自在云端计算、金融、地图等方面的优势,为驾车者带来更好的体验。
百度无人驾驶大巴“阿波龙”
其中,百度更倾向于AI技术的研发,尤其重视自动驾驶技术及相关生态平台,但目前真正达到L5级别的自动驾驶仍然相当遥远,因此其真正能够得到应用的仍然只是在车载应用的层面上。
反观华为,并没有局限于车载应用和软件上,而是全面从软硬件出发,甚至打造出了专用的硬件模组,为汽车的互联和智慧提供最底层的解决方案。
再者,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的崛起,离不开互联网红利带来的流量变现,而如今在互联网红利即将枯竭的情况下,BAT开始涉足智联汽车领域,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收割流量,达到变现的目的。
所以,BAT在应用层的布局非常易于落地,着眼于眼前。而华为从基础层出发,更深入、更踏实,但需要深耕,时间周期较长,收益也会慢一些。可谓,各有利弊。
汽车,将是全新的移动终端
业内早有人将汽车比喻为移动的计算机,而AI的兴起,更进一步将其定义为移动的人工智能机器人!
但从目前的行业态势来看,继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笔记本之后,汽车将成为全新的移动终端。正因此,各大主机厂、科技企业、造车新势力及初创企业都趋之若鹜,想要率先在这一热门领域分一杯羹。
同时,汽车又将是一个最大、最复杂的移动终端,除了汽车原有的零配件外,还包含各种计算、储存、智慧、通讯、感测器、、雷达、摄像头以及各种软件应用等等,并形成庞大的产业链和生态系统。
所以,未来智联汽车的研发和生产,需要对接各种各样的供应商和服务商,才能打造出这样一个“大家伙”。
一直以来,华为始终扮演ICT整合商和服务商的角色,并有制造服务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等终端的经验和技术储备,帮助汽车厂商打造出色的智联汽车可以说不在话下。
即便是华为一直否认造车,但业内普遍认为,未来在汽车制造门槛的降低及技术的日益先进之后,华为通过ICT技术和汽车制造的深入融合,甚至借助并购、代工的方式,造车完全是有可能的。当然,BAT亦是如此。
但毋庸置疑的是,相比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汽车要成为人们智慧生活标配的移动终端,仍然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不过,就算面对再大的困难,在大趋势面前,也必须走出坚实的第一步。
无论是华为、BAT都有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