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 - 资料中台 下一个平台型创业机会 甲子光年

资料中台 下一个平台型创业机会 甲子光年

2024-12-17 科技 0

资料中台 下一个平台型创业机会 甲子光年

“资料中台,可能是未来20年最大的机会。”

作者 火柴Q

编辑 甲小姐

塑造者 No.51

2019年的科技圈,最火概念之一就是“资料中台”。

去年年中,资料中台的百度指数还在120徘徊,今年春节后翻倍涨到了300,今年6月已经达到500。

近期贴上该标签的公司也越来越多:

应用层做大资料营销、风控SaaS的公司;技术底层做资料仓库、开发平台的公司,如星环科技;一些转型云服务的传统软件商,如用友、金蝶,纷纷宣布开辟了资料中台业务。

在新概念“保鲜期”越来越短的时代,这股“资料中台热”,既让人看到了“风口”的身影,又让人嗅到了“炒作”的气息。

和大量新概念诞生时的境遇一样,资料中台目前正处于一个探索中的“定义混乱期”:

比如用友把资料中台作为其云平台的一部分,同时提供业务中台和技术中台;咨询机构罗兰贝格认为资料中台的本质是资料共享、整合和深度分析;奇点云CEO张金银强调资料中台的能力是“计算平台+算法模型+智慧硬件”,不仅有云端,还需要智慧装置帮企业在终端收集线下资料……从服务方到客户方,不同参与者对资料中台本质的理解并不相同,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本文,“甲子光年”深度采访了国内第一家企业资料中台服务的独立供应商——成立于2016年6月的数澜科技。

这家脱胎于阿里资料中台的初创公司,见证了赛道由冷到热:

2016年到2017年,数澜的中台客户只有3家;2018年的新增中台客户则达到十余家;截止5月,今年的新增中台客户已有数十家。代表客户来自各行业头部,如万科地产、方太集团、雪松控股、中信云网、兴业银行、时尚集团、视源电子、喜茶等,数澜的收入也随之高速增长。

到底什么是资料中台?怎么做资料中台?对应的真正市场机会究竟在哪?

已系统探索了3年的数澜有独到的理解和不容忽视的发言权。

1.为什么资料中台突然火了?

中台概念火起来,直接的导火索是近一年来BATJ等大小巨头的摇旗呐喊。

2018年下半年开始,以中台战略为核心的组织变革浪潮席卷互联网圈,与各巨头高调转型to B同步发生,“你方唱罢我登场”:

· 2018年9月,腾讯宣布新成立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SIG)和技术委员会,后者将负责打造技术中台。

· 2018年11月,阿里云事业群升级为阿里云与智慧事业群,并开始对外输出中台能力。

· 同月,美团被曝正在打通大众点评、摩拜等各业务间的资料,构建资料中台。

· 2018年12月,百度调整组织架构,王海峰同时负责基础技术体系(TG)和AI技术平台体系(AIG)。此后,王海峰在公开场合表示,打造技术中台是百度调整组织架构的战略方向之一。

· 同月,京东进行有史以来最大组织架构调整,增设中台部门,京东商城CEO徐雷还在去年年会上强调:要将中台提升为“永不停歇”的超级引擎。

· 2019年3月,字节跳动被曝正在搭建“直播中台”,抖音、西瓜、火山视讯3款APP未来将共用技术和运营团队。

和云端计算一样,这一回合,阿里巴巴又担当了新概念“鼻祖”——是中国乃至世界第一家系统地践行了中台战略的大型互联网公司

一切的起因是2014年马云的一次欧洲之旅。

在参观了开发出《部落冲突》、《皇室战争》等手游的芬兰公司Supercell后,马云有了一个新奇的发现:

Supercell并不像大多游戏厂商那样,按不同游戏划分开发、运营团队,而是多款游戏共用开发。这种做法在Supercell被称作“中台”。

“中台”,源自美军作战概念:通过高效、统一的后方系统,来支援前端的机动部队,提高作战效率,减少冗余投入。

Supercell启发了马云。

彼时,阿里内部已出现不同业务线“重复造轮子”,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马云当机立断,全面推广“中台”战略。

2015年12月7日,时任阿里巴巴集团CEO的张勇写了一封内部信:“今天起,我们全面启动阿里巴巴集团中台战略,构建符合DT时代的更创新灵活的‘大中台、小前台’组织机制和业务机制。”成为证明阿里强战略性的又一广为人道的理念。

一个小插曲是,在马云参观的两年后,Supercell被腾讯收购了。

经过最初的摸索,阿里将中台定型为3个部分:技术中台、资料中台和业务中台。

而数澜科技的创始团队,正来自阿里巴巴的资料中台部门。

其创始人风剑(甘云锋)当时担任阿里集团资料平台事业部资料服务部负责人,是一手建立起阿里资料中台的骨干人物。

如今,市场中关于中台的各种讨论之所以显得“鸡同鸭讲”,正是因为其内涵有多个层次,而真正做过的人并不多。无先例可寻,阿里的中台摸索,靠的是一次次踩坑,一次次爬出来的实践。

数澜的阿里背景,正是其天使投资人IDG资本合伙人牛奎光押注数澜的原因:

“‘见过猪跑’,是一个很重要的先进生产力。”牛奎光告诉“甲子光年”,数澜的核心竞争力概括起来无非两个字——“玩过”。

真正“玩过”的数澜团队,把他们对资料中台本质的思考凝结成了以下的描述:

“帮企业把资料用起来,连通传统IT架构和各型别资料,最终提升决策水平、业务表现的一套资料运营机制。”

数澜的企业使命也正是这句话的精炼:“让企业的资料用起来。”

为什么这是数澜眼中资料中台的本质?

这背后,蕴含着中国企业资讯化需求和痛点的变迁。

2.资料中台的本质

十几年来,中国企业已经历了资讯化的3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00年之后的企业内部资讯化。

2002至2005年之间,中国许多大型企业开启了一波以数据库、ERP为主的底层IT建设。

这类系统从部署到更新、淘汰,生命周期一般在5年左右;第二次的更替也需要同等时长。

于是,2015年前后,中国许多大型央企、国企和龙头民企都基本完成了内部核心业务的资讯化建设,做到了“将一部分业务沉淀为资料”。

这为资料中台的出现提供了第一个先决条件:底层IT架构的完善和初步的“业务资料化”。

和第一阶段部分重叠进行的第二阶段是2004年到2012年,全行业萌发的“互联网思维”。

这一时期,随着BAT纷纷上市,互联网经济从“穷小子”变成了“富爸爸”。所到之处,“消灭你,与你无关”。备受电商冲击的传统零售商,被搜寻和门户打得黯然神伤的传统媒体,都是这一轮更新换代中的失意者。

仿佛一场“盗梦空间”,各行各业被深深植入了一个信念:互联网思维。

而互联网思维中,尤为重要的就是资料思维。

这为资料中台准备了第二个条件:企业客户开始意识到资料的巨大价值。

第三阶段是2013年之后,移动互联网大发展,为各行业提供了大量资料通道。

移动互联网从虚拟世界走向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对于场景多线上下的传统行业而言,低门槛的资料渠道成为了可能。通过APP、小程式和蓬勃发展的各类感测器,更多行业积累了原生于移动互联时代的量级远超以往的度海量资料。

而新的资料渠道又带来新的业务需求。比如,以资料为支撑的营销、风控、辅助决策类业务,让许多企业近年内开始用起了SaaS。

这为资料中台准备了第三个条件:更深程度的“业务资料化”,和对自有资料价值的更深认知。

随着以上三阶段的发展,中国企业在资讯化上开始涌现两大相似痛点:

1.管理稳定性和业务变动性之间的矛盾加剧。

管理求稳。而各行业互联网化后,面临着场景、业务增多且快速变动的情况。

上层的业务需要灵活性,企业的管理和战略又需要相对稳定,二者的矛盾越发不可调和。

风剑认为,这个矛盾达到一定程度时,就是资料中台兴起的时机

2.新旧IT系统沉淀的资料之间难以打通;企业内外部资料难以连线。

为了满足新业务的即时需求,许多企业同时使用着包括小程式在内的多种SaaS,不同工具有如一个个林立的烟囱互不连通;又和企业底层“差著辈分”的老一代ERP、数据库等IT系统有着交流“代沟”。

牛奎光告诉“甲子光年”,资料中台的核心市场需求正在于此:“老系统和新业务之间,需要一个‘路由器’。”

用风剑的话说则是:“企业外的使用者行为资料和企业内部资料发生关系的地方,就是资料中台的空间。”

回顾这段前史,数澜对资料中台的定义——帮企业把资料用起来,连通传统IT架构和各类新型资料,最终提升决策水平、业务表现的一套资料运营机制——就很好理解了:

资料中台,通过解决传统IT架构和各类新型资料、业务的矛盾,化解了求稳的管理和求变的业务间的矛盾;既提升管理、决策水平,又带来更好的业务表现,帮企业实现商业本质。

而定义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资料中台的形态:“一套资料运营机制”——既然是“机制”,就需要企业战略及组织架构等全方位的规划和配合,而非仅仅是工具和产品。

数澜首席运营官武凯归纳,资料中台能不能做好:第一看战略,第二看组织,第三才是工具。

以数澜的客户中信集团为例,它旗下拥有横跨金融、地产、零售的多条业务线。这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内部利益协调问题,需要顶层战略设计和组织架构上的支援——这就是为什么各大互联网公司在宣布中台战略时,纷纷伴随着组织架构调整。

于是,数澜在提供资料中台的服务时,会提供一整套工具+咨询服务。

风剑向“甲子光年”强调,数澜卖的不是资料中台,而是搭建、运营资料中台的能力,因为每个企业的资料中台都不同:“阿里的搬到恒大,肯定用不了。”

“我把它叫工具+方+行业最佳实践。”风剑说。

其中,“数栖平台”是以资料资产为核心,将资料整合、资料开发、机器学习、资料治理、资料质量、资料安全和应用服务等能力进行整合的一站式大资料平台,这解决的是工具问题;而在战略和组织上,数澜则会提供细颗粒度的咨询类服务——比如协调部门关系,促进资料交流的具体建议。

实际上,数澜能撬动很多大型标杆客户,正是靠这种提供决策建议的认知能力和方经验。

风剑举了个例子,他们正在服务的一家大型民企,此前曾找国外技术公司做过类似资料中台的尝试,但半年下来,进展缓慢。

2018年,这家公司找到了数澜,抱着聊聊看的心态,他们请风剑去讲了一次课,几十个高管悉数到场。

7小时过后,对方彻底听服了。这家在风剑的描述中“绝对看不上我们小公司的客户”,最终和数澜达成了合作。

3.为什么一定要做平台?

虽然现在正享受着“走在风口”中的推背感,但数澜在2016年起步时,开局艰难。

由于数澜把资料中台定义为一套底层通用能力,并不直接解决客户的具体业务需求,所以它面临一个很大的难点——难以测算资料中台为客户带来的具体价值,也就难以说服企业客户付费。

这有点像西医和中医的区别,前者头痛医头,对症下药,是应用手段;后者调理基底,增强体质,是基础设施。

在2018年之前,这种无法测算具体价值的隐忧,让数澜的早期投资人牛奎光和风剑之间存在切入市场的策略分歧。

牛奎光想的是“纵”:他建议数澜先收敛到某一个行业,围绕行业真实痛点切入市场。

而风剑想的是“横”:从一开始就做基础设施,走平台路线。

数澜内部,对此也有分歧。

产品出身的武凯最初反对做平台,他站在客户视角想:解决了我什么问题?解决了百分之几?能增加多少利润?但做平台就“讲不清这些事”。

面对内外双重压力,风剑对平台打法的坚持和底气来自于一个趋势判断和一条自我认知。

一个趋势判断是:烟囱已打好,平台来收网。

风剑偏好长尺度的历史思维。在横纵路径这件事上,他琢磨出一个延续了50年的规律:细分领域先行,平台一统天下。

“数据库时代,先有各类垂直型数据库,最后是综合型数据库一统天下;软件时代也是如此,在ERP之前,有ATS软件(人事招聘管理系统)、MRP(制造资源规划系统)、OA(企业内部办公自动化系统)等解决各类业务的软件,后来也是被通用的ERP收归。”

风剑认为,云端计算和大资料时代,同样的故事会再来一遍:垂直类资料应用先行,最后资料中台这样的平台型应用会整合生态。

而风剑之所以判断2016年是一个可能的创业时机,正是因为在经过2012年以来的发展后,许多细分领域的“烟囱”已经建好

这些烟囱帮企业客户积累了资料和资料渠道;同时也导致企业在应用大资料时越来越复杂,逼迫着他们去重修底层基础设施,以适应新环境。

数澜有一家金融领域的客户,在找到数澜前已使用了6个大资料工具,分布在营销、风控、组织、建模、资料分析等业务中。

随着工具越来越多,这家企业出现了一系列管理问题:资料资源未打通,难以业务协同;重复建设资料能力,增加了企业成本;工具太多,部分流程复杂化。所以他们有“打通上下、融为一体”的迫切需求,资料中台正当其用。

一条自我认知则是:数澜的基因不擅长做业务应用。

数澜的8位合伙人中,5位都是当年阿里资料中台的技术出身,在阿里一直做的是“离业务较远的事”。

风剑清醒地认识到,以数澜一个团队的力量,难以在金融、地产、制造业等多个领域都获得深度行业认知,不应该承担支撑客户具体业务的使命。

事实上,在冷启动举步维艰的时刻,数澜也曾有做上层应用的尝试,但事后证明是弯路。

2016年,数澜就给他们的第一个客户万科做过地产垂直领域的产品:域见,做业主满意度服务运营。

当时这个产品万科用着挺好,数澜团队很兴奋,认为别的房地产公司如碧桂园、恒大等也有类似需求。

于是2017年,数澜成立了“地产事业部”,结果真到水里一摸,温度不对:“根本做不起来,这些地产公司对资料的理解和需求差异很大。我们很难弄懂每个客户的具体痛点。”

经此挫折后,数澜调整状态:从“端到端做解决方案”重回平台输出。

在2018年,数澜甚至开始推一个新策略:所有客户必须用数澜的资料中台,数澜才会进一步参与做业务,否则不做。

“(资料中台)这个东西不可避免,它只有一条路可以,就是平台的。”风剑说。

4.落地的资料中台长什么样?

在实行了“强推平台”的做法后,数澜的业务反而更顺了:

2017年,数澜只有几个中台型别的客户,到2018年扩充套件到十余家,今年上半年,新增客户进一步增加到数十家。

顺利得益于风剑此前看到的机遇正从可能性变成现实:

越来越多的企业在经历了业务层搭建资料工具的过程后,到了用顶层战略进行“内部统一”的时刻。

数澜华北区总经理子曰(孙昂)告诉“甲子光年”,2018年初接手工作时,他遇见的客户是“好奇的多,真下决心的少”。在他当时见过的各种企业CIO和央企资讯部总经理中,8成的人来时只有意向,但无具体预算和计划。

而到2019年,一是找过来的客户数量大增;二是许多人已对资料中台有一定认知,他们是带着详细的需求报告及方案有备而来的。

和这些行业客户一起,数澜打造了一个个实际落地的资料中台。

数澜的一个典型客户是中信。

二者从2018年4月开始正式合作,中信当时想集中解决两大问题:

一是业务上,作为跻身世界500强的大型央企,中信旗下有中信银行、中信证券、中信地产、中信出版社、麦当劳中国等横跨B、C端的多元业务,但各业务的资料各自为战,没能形成集团协同效应。

二是技术上,中信此前已尝试了一些资料管理、开发平台,算法模型平台,但这些平台能提供的整合能力依然有限,而且用的平台越多,内部反而越复杂。

针对这些问题,数澜有计划地为中信提供3层资料中台能力,这也是数澜的平台产品“数栖”核心要做的3件事。

一是资料交换,对应资料交换平台。

从组织和战略上来说,要做资料交换,先得进行意识统一和组织调整,让各部门“愿意把资料拿出来”。

中信在这一点上已有建设。中信集团董事长常振明作为公司一把手在“互联网+”转型上的态度鲜明,中信已于2016年成立了中信互联网+转型小组,统筹集团的互联网转型,包括中信云、中信大资料等。

从技术上来说,资料交换就是多套异构、异域的IT系统、工具之间的资料打通。

风剑介绍,如果一个大型集团有两套ERP,比如一套甲骨文的、一套金蝶的,过去要做应用时两套东西很难合在一起,因为底层数据库的结构、定义不一样,“可能花一两年都搞不定”。

而数澜专门开发了一个多云、多数据库打通的“资料闸道器平台”模组——不管资料在哪儿,都能通过软件层的工作,把它们糅到一起。

“不要小看这个能力,这是我们很多大型客户的必选项。”风剑告诉“甲子光年”。

二是资料资产化,对应资料开发平台。

数澜对资料资产的定义是:业务上可直接使用,产生价值的,可理解、可阅读的资料。

实现这一点的是数澜庞大的资料开发平台,其上包含AI算法平台、资料安全、治理、监控、运维等多种能力。

在实现资料资产化上,数澜有两个要点。

第一,数澜不仅提供资料资产化工具,也提供相应的方和咨询服务。

第二,数澜的资料资产化不是围绕诸如营销、风控等业务展开,而是围绕场景展开。这背后的思考是,业务是多变的,而场景相对更稳固,从做基础设施和能力沉淀的角度出发,应考虑更稳固的、通用的需求。

在2018年,数澜已为中信提供了以上两层服务。

2019年,数澜与中信的合作也将进入第三层的探讨:资料业务化,期望能让变成资产的资料进一步帮助业务取得更好表现,甚至是开辟全新业务。

在服务中信4个月后,数澜又在2018年8月开始服务首个传统媒体型别的客户——旗下拥有《时尚COSMO》、《时尚先生》、《时尚芭莎》等著名杂志和IP的时尚集团。

和中信集团的一把手拍板一样,时尚原董事长刘江对转型的态度非常坚决,转型开启后,时尚新成立了资料平台管理部。

该部门总经理刘容告诉“甲子光年”,时尚面临的问题是:很多内容做完就扔了,客户关系的维护也缺乏系统性,内容资产、客户资产比较散乱。在选取数字化合作伙伴上,他们并不特别看中价格,因为这是“战略的事”,几乎不计成本。

拆解来看,数澜给时尚提供的服务仍是3层:

资料交换——集合各刊司的电子扫描件、音视讯等内容,并补充部分过往缺失资料。

资料资产化——在以前的扫描件里提取图片和文字要素,并打好标签,使其成为业务人员可阅读、可理解的内容。

资料业务化——以第一期工程的资料为载体,构建内部内容搜索引擎,助力集团业务转型

时尚员工可通过这一引擎快速查阅围绕某一人物、主题或元素的时尚以往的内容积淀,这有助于提高内容策划的效率。

去年底,在搜索引擎上线的第二天,时尚集团副总裁余辉就利用这一工具制作了一个和故宫合作的方案,用时仅30分钟。

今年1月1日,时尚开始了和数澜的第二期合作,合作内容将从内容资产库,扩充套件至使用者库和资源(客户资源)库,并开始探索资料业务化,可能的方向有:基于内容库做二次生产,部分的自动化策划、版权输出;基于资源库,开展明星经纪服务;拓展旅游、电商等新业务。

在房地产、金融等领域,数澜如今也已积累了大量客户。

和2016年刚起步时不同,行业爆发期正在到来。

5.大机会,谁的机会?

对于资料中台的机会到底有多大,爆发在何时?风剑十分敢下判断。

他的豪言是:资料中台可能是未来20年最大的机会

他判断,今年8、9月份,资料中台赛道可能迎来第一个小。

“小”表现在客户端的需求会更加旺盛,且如今行业内“众说纷纭”的资料中台概念将逐渐收敛,达成共识。

风剑相信,数澜对资料中台的定义最终会在这场“定义之争”中胜出。

风剑还相信,2021年,资料中台赛道会迎来第一个真正意义的爆发点。

风剑给出了很量化的描述:今天,国内大概只有千分之一的企业认为自己需要资料能力,而到三年后,这一比例会到十分之一,且其中有四分之一的企业都需要资料中台。

“资料中台可能诞生千亿甚至万亿级的新公司。”风剑判断。

当然,真要抓住这个机会,数澜的对手不少。

第一派,是与其成立时间相似的大资料平台类企业。它们虽没有像数澜这样,最早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做资料中台,但也渐渐进入或被人归为这个赛道,如北交云、袋鼠云、奇点云等。

另一派,则是传统软件服务商中的佼佼者,老一代IT架构的建设者,如金蝶、用友等。

第三派,是从上下两个方向向资料中台挺进的玩家:如原本主打产品是解决营销、使用者运营问题的SaaS厂商;以及原本在更底层,做大资料分析平台和开发平台的公司。

当然,还有哪里都绕不开的BAT三座大山。目前,腾讯仍在对内建设中台能力;百度的AI to B其实有对外输出智慧中台的意思;而阿里则已在去年的组织架构调整后,开始明确对外输出基于阿里云的中台能力。

作为长期关注大资料赛道,投资了多型别中台公司的投资人,在判断如今战局时,IDG的牛奎光给出了一种简洁明了的思维路径:

阿里做资料中台出来的人,能投都投——他也投资了奇点云、滴普科技、非码、Dmall等涉及中台业务的公司。其投资逻辑还是前文提到的那点:做过相比没做过,是巨大的优势。“就好比MBA我们先投了;大学生慢慢长,长出来之后我们再继续琢磨。”

而被问及创业公司与巨头的竞争,他承认阿里很强:

“这事儿是他(阿里)最早做的,另外他劲儿大,所以他很可能是最大的受益者。但巨头并不可怕,因为to B市场本来就不是赢家通吃,创业公司有机会获得非常可观的市场份额。”

风剑却认为,数澜等创业公司真的不一定会输给阿里。

他的信念之一仍是历史时常反复上演的规律:

在数据库发展初期,IBM和甲骨文相互竞争,按理说IBM有钱、有人,不应该做不过新秀甲骨文。

但大公司有大公司的惯性。当时IBM的主营业务是服务器,做数据库的终极目标是卖服务器,醉翁之意不在酒,最终未能敌过全力以赴的甲骨文,失去了在数据库上的机会。

此时此刻的阿里与IBM的情况有相似之处,依托于阿里云对外输出中台能力,这一安排确实被外界和部分客户质疑:是不是还是为了卖云?

其中还有一些现实的难点:大型企业一般都会采用多云策略,不会把资料放在一个服务商,当既是云服务商又是中台服务商的阿里要去做资料中台的多云、多数据库的资料交换时,是否会被别的云服务商穿“小鞋”?这种由卡位和立场导致的生态受限,是巨头要进军这一领域时必须解答的问题。

不过,对创业公司来说,他们也有不得不直面的“灵魂拷问”:

目前,大量大资料公司真正赚钱的方式,仍是定制化开发占比较大的专案制。而他们讲的故事却是:专案是用来积累经验的,未来必将走向产品化、标准化,以实现低成本的规模化。

这个承诺能实现吗?从定制化到标准化的路径是什么?

在资料中台这种和客户战略及组织密切相关的重型建设上,这一问题尤其难解。

另一位看过数澜等多家资料中台的投资人就告诉“甲子光年”,他认为这些公司都“太贵了”。

他很怀疑这些公司能真正做出通用性产品:“说是云原生、微服务、模组化,到底定制化程度多重?现在看不出来。目前看,他们更偏原来的定制开发。”

如何跃过龙门,真正从做专案变成做通用基础设施?其实在创业之初,数澜就有一套达到标准化的设想,并做了两手布局:

一是将资料中台方标准化。

即一条条拆解建设资料中台所需的能力和步骤,让市场对资料中台达成需求共识。这种共识越广,赛道越有可能出现通用能力提供者。

目前,数澜已成立了进行资料中台企业培训的数澜大学,并在今年做了6次《资料中台硬核汇》微课,尝试向全行业无保留地输出方。

二是引入IDV,构建资料中台生态。

数澜未来将更加专注于提供包括资料标签、资料交换在内的通用底层资料能力,而将上层的多种资料应用,如资料视觉化、营销、风控等交给合作伙伴或独立开发者。

这些开发者类似云端计算生态上的ISV(独立软件开发商);在数澜的生态里,他们被定义为IDV(独立资料开发商)。未来,数澜将和IDV一起服务最终客户。

围绕这个生态打法,武凯向“甲子光年”透露,本周六,数澜将在杭州梦想小镇举办的数栖大会上,对外宣布数栖平台的重大形态和商业模式升级,并推出帮助合作伙伴加入数澜生态的“Helios Project火种计划”,不过具体情况现在还得卖个关子。

若这些精心谋划的战术,真能跃过通用化、标准化的龙门,能上手使用资料中台的企业将不仅仅是大型企业,还包括数以十万级的腰部企业。

到那时,数澜等初创资料中台公司的命运,也许会更靠近风剑说的那片星辰大海:

“未来20年的DT时代,一定会出现超越BAT的公司。这个新巨头不可能在BAT内部诞生,也不可能带着BAT的光辉诞生。它一定诞生于独立的创新公司。”

END.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标签: 适合小学生的科技小制作黑科技军火之王科技感十足的画1 2年级科技手抄报科技网站首页

上一篇:PE管子厂家专业生产PE管子的制造商

下一篇:钴60灭菌设备价格高效的医疗消毒解决方案

相关推荐
推荐资讯
热门文章